如何从脑机接口的‘大哥大时代’走向脑机接口的‘智能机时代’?——对话微灵医疗创始人李骁健

 
 

2025年,微灵医疗启动国内首个硬膜下全植入式脑机接口多中心临床研究,其核心产品全植入式脑机接口微系统(WE-LINKING Ⅰ型样机)采用的128通道微型植入体与10微米级柔性电极,已进入伦理审批阶段。作为国内少数突破全植入技术的企业,微灵医疗正面临从实验室到手术室的关键跨越。

在深圳微灵医疗总部的探访中,创始人李骁健坦言:“我们正经历脑机接口的‘大哥大时代’,技术的‘能用’已实现,下一步是向‘好用’跨越。”

在这场技术狂飙中,资本、技术与临床需求如何平衡?未来加入者是否还有突破机会?脑机接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带着这些问题,脑机接口社区的邹思微灵医疗创始人李骁健展开深度对话:

脑机接口社区:您提到的全植入式脑机接口微系统(WE-LINKING Ⅰ型样机)研发进展如何?

李骁健:  

目前已完成自检并达到临床植入级别,但仍在进一步优化性能。当前样机基于低功耗设计,在蓝牙支持下实现百通道级信号传输。实际上,各家全植入体产品大致都处在类似阶段,可以说当前技术已接近天花板。

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系统集成能力,目前能有效使用的各类部件和技术平台。电极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临床需求定制形态,以满足治疗不同适应症的要求。目前正与多家医院合作推进临床实验的伦理审批。  

 

全植入式脑机接口微系统(WE-LINKING Ⅰ型样机)

 

脑机接口社区:CORTEX-0型高密度柔性电极阵列的技术特点是什么?与国外产品对比如何?

李骁健:

这种电极主要特点在于超薄——厚度只有约10微米。虽然这并非我们的国际首创,但我们在设计上做了一些调整,增大了面积,以适应人脑植入采集的需求。与传统临床使用的半手工生产的宏电极相比,我们采用了MEMS工艺,自动化程度更高。我们使用的聚酰亚胺材料,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传统电极因厚度达毫米级且重量大,长期植入易导致脑组织压迫,通常需放置在硬脑膜外进行隔离保护;而超薄柔性电极对脑组织的物理刺激极小,可更好贴合脑组织表面,显著降低损伤风险。技术上我们采用MEMS工艺提升自动化水平,与美国NeuroNexus的薄膜电极相比,我们的设计更适配人脑植入需求。  

CORTEX-0型高密度柔性电极阵列

 

脑机接口社区:千通道脑机接口系统在癫痫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李骁健:  

我们在研发过程中主要聚焦于两类设备:包括一个体积稍大的便携式设备和一个微型全植入系统。前者可视为台式便携设备,其通道数高达千通道,具体来说是1024通道;而微型系统则为百通道,即128通道。大体上,两种设备的设计思路是互补的,便携设备适用于临床科研与病房使用,比如术中监测肿瘤或癫痫病灶的精细定位;微型系统则因功耗限制通道数较低,但更适合于病房内的持续监测的长期应用。

此外,我们的设备在电极适配上也具备一定灵活性。微电极能够采集较高频率神经电信号,同时支持高密度、高通道集成。我们还通过柔性转接技术,使其兼容传统的ECoG电极和SEEG电极。相比目前广泛使用的台式脑电图机系统,我们的设备体积更小巧,特别适用于癫痫患者的植入电极术后监测,极大提升了便捷性和临床使用效率。

 

便携式千通道颅内电生理采集系统

 

脑机接口社区:未来是否考虑家用场景?

李骁健:  

目前看,便携设备主要用于手术室和病房内,如术中对癫痫病灶和肿瘤病灶的精准监测,以及脑内信号采集。因为目前聚焦颅内信号采集,需配合植入式电极使用,短期内无法家用,未来无线全植入式技术成熟或向消费级延伸。  

脑机接口社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微灵医疗将重点关注哪些脑机接口技术方向?

李骁健:  

我们还是主要聚焦于植入式解决方案,持续优化薄膜微型电极实现高效信号采集,核心的技术在脑皮层分布和覆盖面积,柔性微丝电极因使用寿命和大量植入的风险问题暂不用于人体,动物实验验证成熟后才会推进。此外,我们也在关注无线通讯和低功耗等技术难题,这些问题需要依托整个相关技术领域共同推动。核心挑战在于系统集成——整合电极工艺、芯片功耗、信号传输等模块功能至临床可用水平。

脑机接口社区:微灵医疗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化?

李骁健: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我们不仅注重技术研发,也非常看重产品的商业价值和营收模式。现在整体规划了三个层级:底层是现在我们的产品在未取得注册证前,可作为科研仪器销售;中层是在临床研究及诊治阶段中,为癫痫诊断、肿瘤定位提供设备及耗材;当然我们的旗舰技术是全植入式系统,还需要几年来做技术优化成熟和医疗器械取证,这就是我们的“金字塔式”策略。尽管我们是一家全植入式的脑机接口公司,但短期通过设备和耗材销售支撑营收,避免纯烧钱模式。  

脑机接口社区:目前脑机接口行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有哪些显著特点?

李骁健:  

当前产业刚刚起步,早在2016年《Nature》及相关文章提出“神经技术进入新时代”时,就标志着技术转化达到临界点。当时美国Blackrock公司在进行临床功能验证。Neuralink 公司刚成立。那时也有美国的DARPA项目,期望无论是植入式还是穿戴式脑机接口技术都能进入产业化阶段。从那以后经过八九年的发展,前期技术准备基本到位,现在正处于类似“大哥大时代”,目前的产品虽具备基本功能,但仍处于“能用”而非“好用”的阶段,与如今的手机智能机时代尚有很大差距。

脑机接口社区:那也就意味着目前头部企业尚未形成,先发者尽管具备优势,但后来者是否还有机会?

李骁健:  

现阶段尚未形成明确市场格局,尤其是在植入式设备方面,临床验证仍处早期阶段。至于后来者是否仍有机会,需要具体分析。从应用场景来看,脑机接口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运动与通讯型脑机接口,工程技术占主导,主要用于高通量神经信号的读取和脑控的功能替代应用,工程能力强的公司更容易发挥优势;另一类是治疗型脑机接口,主要用于神经疾病的治疗和干预,医院和医生的角色更为关键。

当前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链,对于未来的初创公司,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在独特的技术优势之上,如电极、芯片、无线通讯甚至是处理算法上有优势,可能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占据一席之地,并通过与现有的系统集成商或医疗企业合作,逐步进入市场。

脑机接口社区: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您认为市场对脑机接口设备的接受度如何?存在哪些推动或阻碍因素?

李骁健:

我认为脑机接口尤其是植入式技术,主要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功能替代或治疗,属于刚需领域。传统药物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往往难以实现精准靶定,而脑机接口提供了一种基于精确植入和人工智能增强的生物物理疗法。因此,这一技术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明确优势,是未来临床应用的关键场景,但教育市场是需要时间的。

脑机接口社区:从投资环境来看,您觉得当前脑机接口领域的投资热度如何?有哪些趋势变化?

李骁健:

2022年开始,当时由Neuralink带动投资热潮,整个融资环境较为活跃。虽然部分机构依然对某些方案保持沉迷,但整体来看,随着临床可落地要求逐渐显现,市场关注点逐渐从概念转向实际应用。美国方面,多个解决方案已获得FDA支持,而国内则主要关注产品是否能在临床中应用,对可使用性还没有充分考虑。去年经济形势影响了投融资,今年随着两会和十五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投资环境也逐步活跃,投资机构也开始关注到脑机接口实际解决方案的多样性问题。

脑机接口社区:最后,有关行业新人如何进入这一领域的问题?甚至一些学生担心进入类似微灵医疗这样的企业是否需要硕士甚至博士学历?

李骁健:  

我觉得未来机会关键在于应用层面的展开。目前,我们做脑机接口产品类似于现在做“手机”,而后续的产业发展更侧重于像基于物联网开发脑机接口APP。对于未来进入行业的人员来说,重点是如何利用现有成熟技术和平台,推动应用落地(如数据分析、疾病模型),而非底层硬件研发。

实际上,行业成熟度与学历门槛成反比,一个团队如果主要由本科毕业生构成,也能体现产业成熟度较高。若全部依赖博士团队,则可能反映出技术尚未成熟,不易迅速产业化。我们目前主要以硕士带本科的研发团队开展产品级研发,这更符合商业化操作。

“我们不再讨论技术能否实现,而是验证它能否真正解决临床问题。”李骁健的这句话,揭示了脑机接口行业的关键跨越:从展示通道数和采样率的“参数竞赛”,转向真实医疗场景的价值交付。

在这场马拉松中,我们期待与更多企业与从业者对话,共同丈量着这个产业从概念到应用的距离。

审核:钟佩珊

仅用于学术分享,若侵权请留言,即时删侵!

 

 

发布时间:2025-04-11